在農業社會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,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,因此對氣候與季節變化,須有一套準則或方法來遵循,以指導農業生產,二十四節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制定出來。
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編有「上年半逢六、二十一,下半年逢八、二十三,前後不過一、二天」的規律,故民間又云「春雨驚春清穀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,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」
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。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,又稱八位,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;雨水、驚蟄、清明、穀雨、小滿、芒種、小暑、大暑、處暑、白露、寒露、霜降、小雪、大雪、小寒、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。
清明穀雨,摘茶之候也
陸羽《茶經》有云:「凡採茶,在二三四月間」,二、三、四月間採的茶都可泛稱春茶,因為春天氣候溫和,雨量適中,茶樹經過秋、冬兩季的休養和涵養,可使春茶味道清爽香甜。所以,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之間是春茶最佳的採摘期間。
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冬三月,此謂閉藏……去寒就溫」,告訴我們人到了冬天要盡量遠離寒氣,注意保暖和溫補,才能蟄伏藏養,並達到養精蓄銳的效果。立冬和小雪是冬茶兩個節氣是冬茶最佳的採摘期間。
跟隨節氣變化,啜飲好茶。
